关于飞傲Q7,你可能会感兴趣的四个自问自答
长文多图......
拿到飞傲Q7有一阵子了,这次总算是赶在了前几个发文章,也算是弥补了M17拖稿一年的尴尬。Q7的形态大致上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无屏幕版的M17,硬件架构和M17也是大同小异,THX的AAA 788+耳放架构依然是得以保留了下来,但区别在于比M17少了一颗DAC。
如果是有经验的烧友应该并不会因为少了一颗DAC就对Q7的声音素质产生质疑,而我一开始在猜的时候,甚至认为不需要给骁龙665平台的Soc以及那个大屏幕供电的Q7声音会更上一层楼,但考虑到Q7的售价比M17便宜了一半,这种“以下犯上”的产品貌似也不那么符合市场规律?那这里就硬来了大家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
飞傲Q7和M17相比,硬件性能、声音素质,到底是提升了还是降级了?
这个环节,我会结合客观测试和主观听感2个环节来回答。
硬件测试测试环节,M17为播放192K 24Bit测试文件直接输入给AP测试仪,Q7为墨菊播放测试文件并USB DAC给Q7,输出功率严格按照双声道THD+N均小于0.1%来取值并标注当前具体数值。测试时连接原配DC电源,激活超级大耳模式。
平衡
单端
Line Out
其实最初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是有些疑惑的,和想像中有所出入,而且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笼统的结论。首先还是说一点,Q7依然是使用的【类似模拟电位器手感的数字电位器】,在测试中也不难发现,在超级大耳模式下,它的输出电平会有一个平缓上升的过程,在用户的角度上就是有声音的【渐强】,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而从指标层面来分析的话,不难发现,好像Q7在【噪声指标】上是普遍高于M17的,带负载下的实测最大动态范围可以达到128dB,高于M17上的127dB。输出功率层面,虽然我也都把高低对比做了加粗标注,但是不难发现除了平衡口的低负载以外,其他负载下的输出功率都非常非常接近,而Q7具备明显优势的主要在于300欧下的单端口输出功率和Line Out无负载下的极限失真性能。
所以,如果单纯从我测试出来的这部分硬件参数去考量的话,Q7和M17不愧是一个娘胎里生的东西,二者互有胜负。在32欧的低负载下M17的输出功率有所优势、但是Q7的底噪控制会更好,这也意味着Q7是一个对于驱动低阻高敏耳塞更为友好的产品。二者的带负载失真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在低功率区域,双声道失真一致性和失真的数值都做的很好,THX耳放功不可没。
但是,抛开以上这些参数,我认为,M17的声音素质明显在Q7之上,而且其素质差距是符合价位差异的,尤其是在驱动头戴耳机时,M17的推力与控制力上限明显要高一截,这一点对于科Hi人士来说可能打脸打的有点狠。而如果你是以耳塞为主、头戴为主,而且头戴主要是动圈或者非常易驱型的平板(比如Meze家),那么Q7是一个非常甜品的型号。
举个例子,如果是驱动ZMF Caldera或者Timsok 1024这种高阻、吃潜力的平板头戴,即便是接上了官方线性电源,也明显感觉到Q7的声音更疲软、高频容易过亮且刺激,结像是有一些干瘪的,声场的纵深打不开。而如果是换做M17的话,能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以及更好的高频控制力,即便稍开高一些音量也不会有撕裂感。而如果是驱动HD800S这种动圈头戴,那么二者的差异没那么大,M17的动态会稍好一些、结像也更清晰一些,都是在【推不开的前提下做到了良好的听感表现】。
而如果是驱动耳塞的话,二者几乎是可以把市面上任何难推的、潜力大的耳塞给推的起飞,比如新上市的NG Erebus、平板类的艾利和Zero1、瑞弦P0等。
硬件性能和素质的部分回答完了,下一个问题。
Q7和M17的声音方向有什么异同吗?
这个部分我就不卖关子了,直接说结论——声音底子几乎完全一致,但是部分频段的能量感倾向和声音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首先,Q7的低频部分两个比M17略微多那么一丢丢,不是很明显,因耳机而异,我在驱动MA家Eclipse的时候,Q7的低频结像就比M17明显要肥硕一些、更duang一些,但在低频的大动态、落地感表现上,M17依然是比Q7略好,更有punch感。这个差异我觉得并不是每个用户都能感知到,而且现在很多的主流耳塞调音都是奔着哈曼曲线、或者低频比较克制的路子去调的,如果接上Q7的话,反而会让低频的声音更Q弹、更活泼一些。
在小耳塞搭配性上,我认为Q7比M17的包容性更高、更容易出好声,尤其是Q7的高频没有M17的侵略性、但又具备很好的延展度和密度表现,是能够把绝大部分耳塞完全【推满】的一个程度,因此Q7上更加宽松柔顺的中高频表现会让它更加容易适配不同单元类型的、不同风格的耳塞。此外,Q7驱动纯动圈类的耳塞时,不会那么容易像M17那样出现素质奇高但是线条僵硬的情况,即便是刚刚问世的、调教有些刺激的HS2000MX二代标配的ATC05单元,Q7也能够有一定的控制力。
说一个非常玄学的观点,是我之前在M17上没有发现的。
我认为Q7的平衡口比单端口的声音要略HUFI一些,尤其是人声的结像口型更大、位置也更后凹(也可以理解为更贴脸),而如果是转接到6.35或者3.5口上,人声口型会更凝聚、器乐也相对清晰一些。这个结论和我们常规认知中单端与平衡的差异有所区别,但却是我反复AB并且切换了不同耳塞后得出的听感,因此推耳塞的话,我非常建议大家使用Q7的单端口而非平衡口,也许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但是记得提醒大家一句,如果你有用超级大耳模式的需求,记得最好还是做一个最大音量限制,70/120推任何头戴基本上都够用了,12Vrms的最大输出电平真不是开玩笑的。
Q7的使用体验怎么样?
基本算好用,但我觉得做的稍微有些极端。
我知道起初大家对Q7的期待就是一个“无屏幕”的M17,但我觉得,无屏幕也好、小屏幕也好,其本质上都是降低功耗、分配更多的电路给HIFI硬件,而我认为Q7的这个形态在设计层面完全可以做的更好,比如直接做出物理按键来方便操控、或者增加一下触屏功能,而非现在的旋钮+点按的方式。有一个我非常不习惯的操作逻辑,就是如果要从菜单界面返回播放界面,是需要长按音量旋钮的,和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返回操作逻辑都不一样,而且在菜单界面还不能够调节音量、默认的息屏时间也不短,如果没有摸清楚这个逻辑、但是急着调音量的话还挺恼人的。
而在机身的物理接口上,我对Q7是非常满意的,和台机通用的Optical和COAX接口能够很方便地外接数字音源,并且底部的位置可以选择在DC电源连接时完全断掉充电功能,从而实现干净的电源分离。顶部的6.35口也是M17沿袭下来的东西,驱动一些头戴式耳机时省去转接带来的损耗。
当然遗憾也是有的,飞傲官方针对Q7也有APP可控制,能够调节蓝牙格式、声道平衡等更细节的功能,但体积都这么大了,下次迭代的时候,要不把山灵H7那样的插卡功能也做进去?我相信Q7这个体积应该还是能做到的,而且飞傲的软件体验大概率会比山灵完成度和易用性都更高。
Q7的一个具体适用人群是什么样的?
首先自然是那些心水了M17、但是又没有那么高预算的用户,尤其是如果你只是一个耳塞党、以及手头没有什么太“怪物”的高阻平板头戴,Q7虽然在【上限】方面不如M17,但对你来说大概率是听不出差价那么大的差距的。即便是不连接DC/线性电源,Q7常规的大耳模式就足够把HD600、甚至是类似K701那样的头戴推出很好的声音,甚至推HD800都可以凑合听一听。
另外,Q7虽然形态上并不是一个传统便携播放器,但是蓝牙模式的加入进一步缩小了它和M17的实用性距离,尤其是我发现Q7的蓝牙模式可听度很高、是一个和USB模式下相对统一的风格,依然能够保持很好的声场规模和动态表现。
最后,我认为Q7的声音表现完全足以去应付一下桌面“小台机”的角色,不论是驱动大耳还是额外添置一个4.4转XLR去驱动有源音箱都有很高的可听性,最好是能够结合结合线电、以及散热底座去使用,不仅外形拉风、声音表现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不得不说飞傲的这款线电不到千元的价格真的是性价比爆棚,晚上不用电脑了还能方便地拔下来当睡前床头机使用。而在接上DC或者线电的时候能够避免电池老化的问题,甚至你还可以更换第三方的USB线进行调味。
前两天也有烧友问我,能不能着手写写Q7的缺点,现在看到的文章都是在吹,但老实说Q7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个我不喜欢的操作逻辑,还真是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缺点,如果有的话,可能它依旧偏飞傲家白开水的风格不见得讨所有人喜欢罢了(但已经比M11、M11Pro这种典型的老飞傲风格要柔和了很多),而且我认为驱动耳塞的时候,大家应该选择Q7的单端而非平衡,这一点可能有悖不少用户的使用习惯。总之,我长期看好Q7这个型号,我认为Q7会是一个非常具备长期生命力、且音质也能够做到历久弥新、很难过时的机器。
作者:李凌佳琦 编辑于 12-24 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