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iO BTR13 藍牙耳放體驗:多合一入門,全面地進取
對於藍牙耳放來說,無線和有線不應該是二選一的難題
這次,來體驗一下飛傲最新的入門級藍牙耳放 BTR13。
說到藍牙耳放,這可以說是我最喜愛的一種形態。
出行時和移動設備可以進行無線連接,固定坐下的時候也可以用有線方式連接電腦或桌面設備。有線連接的時候可以為耳放充電,充滿拔出就可以繼續無線通勤。只要不是每天跨州過省的路途,就基本不需要為設備單獨充電,甚至有點可以 24-7 全時工作的感覺。
可能這樣對電池不那麼友好,但用著「永動機」的感覺是真的舒服。(笑
另外,有電池的小尾巴在電影響以及推力輸出上都有幫助,想要接一些難推一點的耳塞或頭戴式,帶電小尾巴在這裡都會比同價位沒有電的產品要有一定的物理優勢。
那回到 BTR13,我會覺得這是在藍牙耳放的特性做了優化的產品。
有專門應對移動、檯面、無線三大場景對應的模式,也有不存在於本價位的信息展示方式,輸出有力道有聽感,是個在賬面上和體驗上都不怎麼能抗拒的產品。
我們不僅又在 BTR13 上看到了飛傲的卷,同時也理所當然地看到了他們平衡各項功能的功力。(笑
BTR13 的包裝是飛傲近年來常見的簡單包裝模式,外盒用 Tiffany 藍和白色相結合,白色的部分放置了產品的白底官圖,後面有簡單表述了產品的基本參數。
內盒也是黑色的固定吸塑,裡面除了有已經貼好原廠保護膜 BTR13 和基本的紙質文件之外還有一條黑色基本款 USB-C to C 數據線,還有能夠將 BTR13 掛在胸前的掛繩。
之前有關注 BTR15 和 KA13 的用家,可能會好奇 BTR13 為何沒有配上 USB-C to A 來連接電腦設備的選項,也為何沒有皮套和背夾的附屬。
可能是考慮 BTR13 的主場景是無線,日常充電和連接手機、筆記本電腦基本都配備 USB-C 口,使用 USB-A 的剛需場景確實不多。那將這個部分壓縮掉,也可以理解。
至於為何沒有背夾和皮套,那就要從 BTR13 的造型設計說起。
BTR13 用上了和 BTR15 的設計模式,相較於高一個段位的前輩,BTR13 的機身線條更明顯,棱角更銳利。飛傲沒有繼續沿用曲面玻璃設計,反倒是將直屏和兩側斜面結合在一起,看起來反而更有播放器旗艦 M17 的味道。
但其實,看著也應該更像 Q15 吧。(閃
後蓋直接加上了背夾設計,背夾上有開孔,想用掛繩的話可以直接拴在這裡。
BTR15 需要在背夾和掛繩之間二選一,用背夾的話雖然方便快速固定,但正面會缺乏保護,所以帶上皮套用掛繩或快拆扣式常態。
現在 BTR13 能夠一口氣兼容兩種固定方式,不管是加載書包掛帶還是用掛繩掛在胸前,用起來其實都方便。
只不過,沒有皮套的話就比較容易出現磕碰的問題。
屏幕還好,畢竟飛傲出廠時就有一張非常貼合的保護膜。加上直屏設計,現在也有第三方給 BTR13 出保護膜,屏幕真的不需要擔心。
但對於帶金屬質感處理、線條比較凌厲的機身,使用的時候就要盡量避免和硬物(如鑰匙等)和接觸吧,用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
又或者可以等像 Jutem 一樣的皮套定制大佬,定制一個 BTR13 的皮套。
但 399 的機器買一個定制皮套,留給這個定制皮套的價格空間,似乎也不多啊。(笑
回到機器本體,BTR13 的輕量化做得不錯,足夠輕也足夠薄。28g 的機身放在口袋裡面基本沒有存在感,掛在書包背帶、胸袋也不容易晃動。
機身足夠薄,變成小尾巴使用的時候能夠輕鬆塞入 MagClips 內,雙橡筋就能夠輕鬆固定。
按鍵都集中在機身右側,有麥克風開孔、開機鍵、播放控製鍵、音量控制和模式切換開關。模式控制開關提供了 PC、藍牙、手機三檔,播放控制鍵長按可以進入強制配對模式,短按開機鍵就可以進入 BTR13 的設置菜單。
對,BTR13 不只有屏幕,還有一個完整的中文菜單。
其實 KA17 也是小屏幕的完整中文菜單(可怕
原本我以為飛傲在 KA17 的小屏幕上做中文菜單已經很誇張,沒想到這次直接在入門級的 BTR13 上做了一個更加完整的中文菜單。
菜單可以設置增益、EQ 和控制顯示亮度、熄屏時間這些基本操作外,還能對機身的充電保護和車載模式進行設置。主要操作都集成在菜單裡面,平時直接操作就可以了,更加複雜的才需要連接手機開啟 FiiO Control,真心要方便不少。
耳機接口的部分,BTR13 從之前 BTR3 的 3.5mm + 2.5mm 組合更新成更常用的 3.5mm+4.4mm 組合。平衡口用 2.5mm 原生的耳機越來越少了,小尾巴也沒有必要做全接頭,替換成更常用的 4.4mm 是好事。
畢竟,用 2.5mm 來轉 4.4mm 的話,還是有那麼一點脆弱的。
說到功能,BTR13 的重點自然在三檔切換的模式上。
·PC:連接台式設備用的有線模式,BTR13 會完全由連接端供電
·Phone:連接手機等移動設備對應的有線模式,BTR13 會消耗自己的電,不會向設備取電
需要注意的是,PC 模式在用電腦供播放的電時也會為設備充電。
如果用家擔心這樣長期充電會損耗的話可以在機器裡面設置電池保護,電池充滿到多少的時候自動停止,這樣能夠降低電池損耗。
當然,我自己的話倒是很少理會。
日常使用就是,出門在外用的是藍牙模式,到公司的時候就切換成 PC 模式,這樣的話就不需要再專門給耳放充電了。除非那天出差或需要長時間待在交通工具上的,BTR13 基本不會出現續航不夠用的情況,相當於進入了藍牙小尾巴專屬的「永動機循環」模式。(笑
BTR13 也不挑充電器,像是支持 PD 的大功率 USB-C 口也能給它充電。只要記得別長時間接入電源,就沒有問題。
功能上,BTR13 提供了 PEQ 調音功能。藉助飛傲自主調節算法和 FiiO Control 的支持,用家可以自行調節均衡器,或者透過均衡器自定義需要的聲音。
這次除了能通過 FiiO Control 設置,也能夠用飛傲提供的網頁端做設置,方便了 BTR13 連接了電腦的用家。
模式開啟之後,BTR13 可以變成車的高質藍牙接收器,並能夠和車聯動,熄車的時候也會自動關機。對於中控還保留著 AUX 接口的車主來說,是個簡單獲取手機音樂的功能。
來到最重要的聲音部分,BTR13 的藍牙方案用上了高通 QCC5125 藍牙方案,支持藍牙 5.1,有高通招牌的 aptX Adaptive 和 aptX HD 編碼,同時也支持 Android 陣營最常用的 LDAC。高規格編碼除了 LHDC,基本上是齊備了。
體驗的時候用的是 LDAC,連接手機播放視頻的話延遲並不明顯,玩遊戲的表現其實也還好,簡單打打牌甚至剛剛槍都問題不大。
LDAC 最高傳輸碼率能到 990Kbps,有線和藍牙最高能夠支持到 96kHz,日常應付 Apple Music 的無損和 Spotify 就足夠了。
聲音處理的部分,BTR13 在左右聲道都搭載了一顆 Cirrus Logic 的 CS43131 DAC。兩塊 DAC 中間有專用的晶振做校準,減少 Jitter 的影響。
此外,飛傲還為 CS43131 的內置放大做了獨立供電系統,有助降低噪聲和提升輸出,讓 BTR13 的平衡輸出功率提升到 220mW@32Ω,單端最高有 100mW@32Ω,一些簡單的頭戴和入耳式都可以輕鬆驅動。
試聽部分,耳塞還是最近比較常用的 LETSHUOER Cadenza 4、Hiby x F@udio Project Ace,頭戴式則是飛傲新一代入門木碗 FT1。這裡也會用 Apple Music 來試試,在 LDAC 和兩種模式下的聽感:
一開始聽 BTR13 的時候,會覺得它組合的聲音比較理性。人聲乾爽整潔,雖然氣聲稍稍有點幹身有點銳,想聽「口水聲」的話未必是那種味道。但細節到位,只要到了那個位置就絕對不就聽不到。
不管是 H Gain 還是 L Gain 處理 FT1,力道輸出上都沒有問題。細節飽滿清楚,聲音與聲音之間的分層分段做的不錯,可以保持足夠多的距離。《純白》中間的結他結像清晰舒服,能夠和陳伯的聲音完全隔開,互不干擾。
在這裡選擇輸出時要注意,BTR13 輸出足夠高,默認模式下 L Gain 應付一些不難推的耳機已經好足夠了。如果在耳機足夠推的情況下保持 L Gain 即可,有些時候聲效不太夠時反而會在提升一下音量會更好,聲音可以保持幼細順滑。
如果改成 H Gain 的話反倒會有過推的問題,高頻顯得比較「惡」和尖銳,聲線也會有點粗,聽著有點不合適。
自身對於銳度展現方面較為執著,但其他層面的脾性不算明顯。面對 FT1、Cadenza 4 和 Project Ace 這截然不同的兩派,BTR13 都可以把這份「Pop 味」的厚實感還原出來。
人聲還是 BTR13 的味道,清爽幹身,不澀但會有點銳明顯的顆粒感,有種飲著氣泡水的感覺。
鼓點下潛不算多,但夠厚夠飽滿,力道也算足夠。加上已經被處理好的空間關係,換上 Project Ace 的 BTR13 依然有在空曠的黑色盒子內演唱的感覺。只要播放文件的規格以及傳輸質量足夠好,那 BTR13 出來的效果就不會差。
還有一點可以提一下,作為一款本身就是自帶電池的尾巴類產品,BTR13 對線材的敏感度並不算高。如果日常連接電腦只是輔助,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無線為主,那搭配之前提到的 LT-TC5 已經很足夠。
這裡,可以說是在入門價位的藍牙尾巴上投入調聲類線材的必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覺得 LT-TC5 和 BTR13 都做得足夠好了,作為一個輕鬆簡單開聲的組合,399 的 BTR13 搭配 1.5m 長賣 100 不到的 LT-TC5,對於解決問題的用家來說,已經很好了。
總的來說,我會覺得 BTR13 是一款整體看起來非常平衡的綜合型設備。
自身具備了背夾並兼容了掛繩,可以同時適應兩種不同的佩戴模式。
重量就 28g 左右,放在口袋的重量其實和一副入門級的真無線耳機差不多重。機孔也支持有線耳機的線控設計,作為一款復活自家老有線的保育產品也很合理。
有線就供電這件事做了細分,藍牙和有線的體驗差別不大,並不存在「買一送一」的偏頗,模式完全可以按照用戶的使用場景來選擇。
聲音表現的話,我會覺得 BTR13 做得比較「實際」。
聲音的大體是同價位市場需要的新風格,有足夠的解析力、細節銳利度、清晰通透感來展示聲音特點,同時也有面對各種不同風格耳機時展示對方風格但不失自身特點的適應力,是一種很適應這個價位的同時,很「懂得人情世故」、大體的聲音。
再加上連同價位有線小尾巴都沒有的屏幕和完整中文菜單,我這次在 BTR13 上感受到了。飛傲的「卷」並不是要體現在以下犯上的野心,反而要在同價位做到面面俱圓的穩定。
所以如果你需要一個隨身的聽歌方案,不管你要有線還是無線接入,只要你還在用有線耳機,那 BTR13 就必須入你的 300-500 元檔位候選名單當中。